首页 > 资讯 > 中职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

中职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

发布日期:2021-12-07

  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的基本发展路径,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在各个层面的深度对接,而教学上的融合又是产教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为此,笔者所在的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推行融合教学改革,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以中职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知能并重、校企协同、多元共生为内核,以教学目标、内容、情境、过程和评价等“五维”融合为表征,优化学习路径,综合性解决产教对接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教学新生态——

  小课堂、大世界,小课堂、大文明

  中职融合教学立足课堂、跨界共生,形成了“小课堂、大世界,小课堂、大文明”的中职教学新生态。

  在内核上,以知能并重为出发点,既关照学生知识、技能以及过程、方法的习得,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校企协同为立足点,遵循学习规律,把设计、生产与服务的工作流程转换为作品的教学过程,多方协同育人;以多元共生为归宿,通过教学要素融合,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共生共长、全面发展。

  在表征上,以师生团队、课程及资源、方法与技术等为支持,运用多种学科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实现中职教学的“五维”融合,即学校育人与社会需求的目标融合,学校学科知识、技能与实际生产任务的内容融合,学校教学环境与生产场景的情境融合,学校学科思维导向的教学过程与设计、生产、服务的工作过程融合,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与生产标准、质量控制的评价融合。

  在操作上,基于学习与生产的同一场域,围绕解决综合性问题,主要设置专业体验、资源开发、作品设计、生产实操、评价反馈等学习环节,通过小组协作、探究与分享,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专业体验与资源开发环节是地域文化的挖掘阶段,由不同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捕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研究文化创意,提取文化元素,确定与作品用途、审美情趣相一致的表现形式;作品设计与生产实操环节则是把师生创意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步骤,重点在于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转换和融合;评价反馈环节既是作品质量得以再提升的条件,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

  新方法解决老问题——

  对接岗位、任务、现场、标准和需求

  中职融合教学关注课堂要素的良性互动,在产教融合的宏观叙事中寻求解决教与学的微观问题的办法。

  对接岗位,解决学校育人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问题。在目标设定上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把学生个人专业成长、生涯发展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师生专业体验与循环研学活动,增强职业感知力和胜任力。

  对应任务,解决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的“脱实”问题。对应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解构企业岗位能力,把合作企业中的典型产品或生产任务转换为学习项目与内容,以零存整取的建构方式完成综合性学习与生产实践。同时,鼓励探究式学习,支持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学习创新。

  对景现场,解决学校学习场景与企业生产场景的“脱嵌”问题。着力创设生产式教学场景,根据生产要求,在校内系统提炼“学场”和“职场”要素,实现“双场合一”融合教学。同时,在校外建立车间课堂,学生在企业生产线上直接入岗,以准员工的身份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对接标准,解决学校课堂评价与企业生产标准的“脱真”问题。对接企业评价标准,制定兼顾学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产品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学习的信度,用企业质量监控评价学生学习的效度,用产品或服务创新评价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变革评价方法,根据学生学习起点、思维方式的差异,采用增值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成长的获得感。

  对照需求,解决学校教学支持与学习、生产实际需要的“脱钩”问题。基于“三教”改革,完善教学支持体系,建立融合教师团队,跨行业、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发挥企业技术骨干、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专长,服务学生完成学习与生产任务;开发新型融合教材,围绕解决综合性生产问题,按照工作过程,融合多学科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包;创新课堂融合教法,建立共学互研学习小组,拓展线上、线下教学时空,为学生即时学习提供支持,并在协作、探究中分享学习成果。

  在协同赋能中创新——

  教学赋能,协同融合,共生共长

  中职融合教学立足社会生产生活和校企协同育人,以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为宗旨,鼓励创新创造,真正让教育回归生活。

  一是教学赋能,找到了产教融合在中职学校落地的新路径。立足课堂这一主阵地,以教学为突破口,在理念创新中把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转化为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整合教学要素和资源,重构中职课堂教学生态,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崭新格局,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协同融合,形成了促进中职生“德技并修”的新方法。坚持知能并重,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知识、技能教育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和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共生共长,指明了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师生间协作、探究、共享等方式,用具体的产品设计、生产与服务来重构学习路径,综合性解决实际问题,架起了产教融合的桥梁,促进了多学科融合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07日第6版 

本文转至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