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案例(14)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军工办学优良传统,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实施“军工文化引领 五育协同推进”的育人模式,将军工特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以德育为先、智育为本、体育为基、美育为贵、劳育为要,全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军工大工匠”“航天技术能手”获得者,形成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独特的“劳模工匠人才梯队现象”,成为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的摇篮。
德育为先,用军工文化铸魂。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军工特色鲜明的德育模式。
坚持党的领导。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建引领育人体系,发挥“全国样板党支部”“省样板党支部”和“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先进党团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党政齐抓共管,融通育人要素。
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暨“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方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明确、立体交融的工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用好课堂主渠道。建强教师队伍,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开设“军工文化”特色课程,打造思政金课,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十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全覆盖,提升育人实效。
开展军工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素质思政队伍,深耕军工文化育人土壤,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开展“军工筑梦”入学教育、“军工追梦”过程教育、“军工圆梦”激励教育、“军工青春”毕业教育,为学生成长固本铸魂、加分赋能。
智育为本,用专业知识强基。坚持智育固本,推进“工匠精神”与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实施“岗课赛证”育人模式。落实“1+X”证书制度,以岗定课、以课育人、以赛导课、以证验课,优化“岗课赛证”融通的生态系统,实现岗证互通、证赛互认、持证上岗、书证融通,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提升教师能力,打造“三效”课堂。实施教师“四个能力”提升工程,开展“课堂革命”,精选典型案例形成经验、推广固化,打造“有效、高效、成效”的“三效”课堂。
实施分类定制化培养。根据生源类型、文化基础和发展目标,将同专业学生分流为“高素质技能卓越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三个不同方向,精准施策,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教育目标。
实施“竞赛引领工程”。构建“国家级—省级—学校”三级技能竞赛工作体系,常态化推进技能竞赛工作,在学生中营造“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争当技能高手”的良好氛围。
体育为基,用强健体魄固本。全面落实“国家学生健康标准”,建设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
加强体育设施和课程建设。建有风雨操场、足球场、室内外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体育场馆,设施功能齐全。开足体育课程,用心打造八段锦、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精品课,目前有两万余名学生可以熟练运用八段锦进行身体锻炼,形成学校标志性体育特色品牌。
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育精神教育、运动技巧训练,确保每个学生能掌握1—2项运动技能。常态化开展早操、团体操、夜跑等“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活动,保障每天一小时运动时间。
抓好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建设。构建以竞赛体系为统筹、社团建设为中心、训练队建设为龙头的三层次群体工作机制,打造了篮足排球联赛、乒乓球挑战赛、田径单项赛等品牌活动,年度累计一万余人参加,覆盖在校生人数的70%左右。
美育为贵,用“大美工院”浸润。坚持美育浸润,实施以课程建设、艺术活动、环境打造为载体的“大美工院”提升计划。
开足开齐公共艺术课。开设公共基础必修课“音乐鉴赏”和8门公共选修课“美术鉴赏”“摄影”“书法”“舞蹈”“声乐表演”等,开设“合唱训练”“管乐训练”“朗诵训练”“播音主持”“合唱与指挥”等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开展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艺术类社团建设,开展学生广泛参与、百花齐放的日常社团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涵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打造优美校园环境。在全国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将美育元素嵌入校园环境建设,结合不同功能区建设军韵园、军魂雕塑、载人航天精神文化石、运铎园、张衡塑像等军工特色景观,设置神舟五号模型、火炮原型炮、飞机模型等军工实物,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军工文化,实现环境育人功效。
劳育为要,用学分驱动保障。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管理,明确劳动教育内容。
以服务育人为宗旨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除劳动教育周集中开展劳动实践外,规定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要累计参加不少于一周的校园公益劳动,参与校园公共环境卫生维护管理,学校近50%的校园环境卫生由各学院划片管理、学生轮流负责,引导学生“会劳动”。
以实践育人为载体开展专业生产劳动教育。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规定学生每年至少到校内外基地参加生产劳动一周。围绕专业特色,创新生产实践形式,与“技能大赛”“互联网+”“创青春”等赛事融合,拓展生产劳动教育途径,锻炼学生“能劳动”。
以典型选树为抓手营造浓厚劳动教育氛围。详细客观记录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开展科学评价,以“技能之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评选为抓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劳动教育活动,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在全校范围宣传推广,激励学生“爱劳动”。
得益于“军工文化引领 五育协同推进”育人模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院累计为军队和军工系统培养输送了3万多名具有“忠毅严细精优”军工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转至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