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高毅哲)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人才供给需求矛盾仍然突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1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接近3000万。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表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与挑战,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更好地发挥“育人才、强产业、兴文化”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苏华建议,要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职业院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知识+技能”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扩大职教本科招生规模,构建中职、高职、本科和硕士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造就需求匹配度高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聚焦技能社会建设,针对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人员、失业人员、高校应届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重点地区和新业态、新职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通过智慧课堂、移动APP、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提供有价值、接地气、多样化的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技能圆梦,人人出彩。
苏华认为,要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增效”。职业院校要牢记“技能强国、科教兴国”使命,围绕国家制造强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瞄准技术变革方向,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人才链紧扣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积极整合地方政府、科技推广部门、产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大户等各方资源,组建产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转化联合体,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生产、市场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职业教育还可发挥文化建设优势,为高质量发展‘铸魂’。”苏华说,职业院校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旨,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工作,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建立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平台,推进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向文化产业转化,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探索党组织服务文化振兴的“党建+”模式,通过文化培训、“送文化进村入社”、协助制定村规家训、同办文艺演出等方式,加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引领文明和谐家园建设。为推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凝聚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本文转至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