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浙江省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职高”)“爸爸的皮衣”2019级学生毕业设计展演如期举行。为响应疫情防控需要,活动由线下改为线上,家长未能来到现场,学生们邀请老师穿上他们制作的“爸爸的皮衣”,挽着临时的爸爸妈妈向大家展示。家长们则通过录像的形式,为儿女送上了真挚的祝福与期许。
根据地方支柱产业皮革产业的发展态势,海职高以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为起点,梳理专业群,使专业链、课程链与产业链、岗位链相对接,创新性地提出产教融合的“链式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产业基础知识、岗位核心技能、多岗位迁移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链上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皮革服装专业的毕业展演正是“链上教育”的成果展示。
创新办学模式,对接产业办专业
海宁被誉为钱塘江畔的“皮革之都”,有皮革企业1600多家、批发零售企业6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海职高自创办以来,一直以皮革产业为依托,皮革服装专业已有28年办学历史,为当地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随着皮革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海宁皮革产业链已相当完整,产业链上设计、制作、电商、销售、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然而,海职高之前所设与产业链相关的皮革服装、电子商务、平面设计、市场营销、影视影像、物流六大专业,却还是彼此独立、分散在4个专业部,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载体上都没有共同点。
为解决“孤岛型”专业设置与“融通型”产业环节之间的矛盾,学校开启了专业群改革——组建皮革专业部。学校对接海宁皮革产业链,以皮革服装专业为龙头,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对六大专业进行整合,构建为皮革产业链服务的皮革专业群。
在构建专业群过程中,学校调整、修订了原有六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大类招生,并构建学生“链上选择”机制,即学生先选择专业大类(即某个产业),再选定专业方向(即某个行业或岗位)。“链上选择”改变了过去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职业选择的随意性,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更系统的规划,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稳定性明显增强。
链上专业和链上课程不但带来了产业与专业的融通、课程与岗位的融通,还为链上德育创造了条件。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有效融入每一门专业课教学中,并以“爸爸的皮衣”“学徒制拜师仪式”等活动为载体,寓素养教育于技能教学。
深化产教融合,德技并修育人才
海职高“爸爸的皮衣”毕业设计汇报演出已连续举办了6年,成为学校“链上教育”的品牌项目。在3年的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工学交替,进入企业进行专业体验、主题性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完成了从“我的小马甲”到“为妈妈做皮裙”再到“爸爸的皮衣”的跃升,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工学交替中,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皮革专业知识和多种专业技能,具备了极强的岗位迁移能力,更懂得了爱与感恩,激发了职业自信。自开展“链上教育”以来,皮革专业从原来的招生困难专业变为热门专业,现有学生数为2015年的3倍。
在原有校企合作联盟的基础上,学校于2016年牵头30多家皮革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成立海宁皮革职教集团,搭建了皮革行业产、学、研结合和校企高度融合的平台。作为理事长单位,学校每年组织召开职教集团理事会,集团成员共享信息资源、共商校企合作事宜、共议产业链发展难题,有效促进产业链和专业链对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也为师资融合搭建了平台。皮革专业近40位教师多次利用假期分赴浙江多家合作企业学习交流,大大提升了专业技术和操作能力。学校还聘请技能大师入驻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
推动转型升级,服务地方兴产业
每年“双十一”,海宁的皮革企业都会展开抢人大战,其背后折射出特定时期企业的“招工难”,一些中小企业的利润也因此被严重削减。海职高皮革专业教师在校企紧密联系中得知企业的困难,在“双十一”前提早完成企业需求的调研,再根据学生专业和兴趣安排岗位,为企业提供皮革制作、网店运营、商品营销、人工客服、物流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不但大大缓解了企业的用工压力,也为学生争取到了难得的实习机会。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皮革企业,学校还以孙海涛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陆佩琴名师工作室为引领,组建形成本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产品设计团队及研发设计中心,以皮革为原材料进行服饰品、工艺品的开发。
为确保专业群服务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学校加入“浙江省时尚产业产教融合联盟”,并以海宁市“打造时尚产业为千亿产业”为契机,开展“海职高新仓时尚艺术分校”建设。时尚分校以皮革专业群为主体,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丰富专业链内涵,建设“时尚艺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时尚创意学院”“非遗艺术学院”“文旅体验中心”,构建涵盖“设计—制作—销售—非遗传承—服务休闲”于一体的链上专业群,实现专业链的转型升级。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08日第5版
本文转至中国教育新闻网